查看原文
其他

罗丹:艺术即感情

人生不长,需要懂点艺术,关注020,持续接收好文章

要有耐心!

不要依靠灵感。

灵感是不存在的。

艺术家的优良品质,

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

像诚实的工人一样完成你们的工作吧。

——罗丹


罗丹的骚动和他钟情的古典雕塑,

在疯狂的日以继夜地雕刻、放大、分隔、重组雕塑的过程中开启了现代雕塑的大门,

影响数代艺术家和公众,

包括毕加索、马蒂斯、贾科梅蒂等。


他一生勤奋工作,

艺术成就使其被视为声名显赫的雕刻“巨匠”,

尽管他本人始终谦称自己只是一个“工匠”。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

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

但无论如何,

罗丹都坚信:

艺术即感情”,

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


而今,

人们还会在他的作品中为所面对的问题寻求答案。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

法国雕塑艺术家。

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

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

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

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

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年轻时的罗丹得以进入巴黎一所专门培养工艺美术技工的学校学画,

但不久便因买不起油画颜料而转入雕塑班,

并成为当时著名动物雕塑家巴耶的学生。

3年的学习使他打下良好的传统雕塑基础,

但他3年报考巴黎美院而不中,

一个主考官给他的评价是

“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



罗丹   1902(乔治•查尔斯•贝尔斯福德/摄) 


罗丹的艺术生涯是从《塌鼻男人》开始的。

这是一件直接来自生活的作品

由于请不起模特儿,

罗丹只好请了一个塌鼻的乞丐毕比给他当模特儿,

只要给饭吃就行。

这个乞丐看去是一个塌鼻而面容丑陋的老人,

但罗丹却从一个雕塑家的角度发现了他的美,

于是他在作品中极力强调他面部的起伏和扭曲感,

似乎这里面就存在着不是他一个人而是整个人类的愁苦和凄凉。

这种直接从生活中选取素材,

如此逼真地再现眼见的真实的观点,

它表现了这个时代的一致追求:

废除一直统治美术的学院派的理想化的真实观,

赋予艺术以现实的直接性。

它也因此而反映了另一个观点,

既以现代的“丑”,

反对传统学院的“美”。

这种“丑”在我们今天看来其实只是一种现实性的真实,

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反叛。



《塌鼻男人》,1864,青铜雕塑,高24cm



实际上,

罗丹真正精确写实但也是他最受攻击的作品还是《青铜时代》。

1876至1877年,

罗丹完成了这件最初称为《受伤的战士》的作品

(他去掉了原先有的梭镖并取名《青铜时代》,意谓人类的觉醒)。



《青铜时代》,1877,青铜雕塑,高181cm


这是一个青年男子的全身雕像,

他似乎刚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但浑身却充满了生机,

坚实有力的肌肉下面仿佛正流动着血液,

他舒展着身体均匀地呼吸着。

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

他舒展全身,

正在解脱一切束缚,

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

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

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

而当罗丹把这件作品送去沙龙展览时,

人们被如此真实的雕塑吓呆了,

被评论界认为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

罗丹一时间成了下流的骗子。



《行走的人》),1907,青铜雕塑,高214cm



罗丹愤怒地当众即兴做了一个无头人体(罗丹称它《行走的人》),

以证明他扎实的写实能力。

这个事件说明,

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中,

甚至连艺术家自己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其革新的意义所在,

而也与普通观众一样,

认为雕塑只是“雕”与“塑”的产物。

但罗丹在真实性探索上的意义却无法忽视。


罗丹的雕塑作品其实是也不无传统的影子。

他的《塌鼻男人》的罗马化和《青铜时代》的希腊化意味是明显的,

只是罗丹更强调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的当代气息。

罗丹曾在告诫青年艺术家时说过:

“你们在尊重传统的同时,

要善于分清其中包含的永远有益的东西:

对大自然的爱和诚实的态度。

这是天才的大师们的两种强烈的情感……

传统本身建议你们不停地追问现实状况,

而不允许盲目地服从某一个大师。”

这就是罗丹基本的艺术态度。

因此,

从1880年开始,

虽然他的手法逐步从古典写实性 走向了写意,

但这一现实主义方向始终是罗丹艺术的基础。

《青铜时代》虽受到非难,

但也使罗丹出名了。




《巴尔扎克纪念碑》),1898,青铜雕塑



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

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

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

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

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

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

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德尔的意见时,

布德尔赞美地说

“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

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

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

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

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

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

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


作品完成后,

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

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

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

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

造型不足”。

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

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

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

罗丹却说:

“我的巴尔扎克像,

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

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

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

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

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

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地狱之门》 1880—1917  青铜雕塑  635×400×85cm


“地狱之门”是罗丹最重要的大型组雕,

原预定作为巴黎装饰美术馆的大门,

也是罗丹年轻时三度投考巴黎美术学院全都名落孙山后砥砺前行,

用雕刀为自己开凿的“神曲”入口。

罗丹确实是在但丁《神曲》的“地狱篇”启迪之下,

用毕生精力琢磨出了两百来个人、兽造型和周边系列浮雕,

呈现一个“虚无世界”的混沌万象,

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美术幻梦。

他的好友、雕刻家布赫岱尔归结:

“‘地狱之门’里充满杰作。”

其中最闻名的有“沉思者”“爱娃”和“吻”等独立佳作。


《地狱之门》激发出罗丹无边的创造力,

在雕塑技巧方面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也正是这组创作,

一直持续到罗丹1917年去世。



The Thinker, ca. 1880  Bronze


《吻》,1901-04,大理石雕塑,182x122x153cm



所谓大师,

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来美来。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

——罗丹


罗丹逝世前将他的主要作品捐献给国家,

一百年来由巴黎市内瓦莱纳街的“罗丹博物馆”(俗称“碧茏府花园”)保存。

眼下,

法国正忙于启动纪念他逝世一百周年的活动。

第70届戛纳电影节在放映由雅克·杜瓦隆新拍,

文森特·林顿主演的影片《罗丹》(0.8分的成绩成为本届戛纳垫底之作),

描述这位雕塑家一生追求完美艺术的历程。

巴黎大宫殿举办“罗丹雕塑杰作展”,

摆出“地狱之门”,

让“亚当”和“夏娃”在两旁拥立。

“沉思者”凝视他俩遭遇“失乐园”的命运,

并以“吻”和“加莱义民”等169座雕塑原件来演绎欲火冲动、转而寂灭的“人间戏剧”。



“罗丹百年祭”大展


贾科梅蒂雕塑作品、罗丹雕塑作品


罗丹《巴尔扎克的睡袍》,1898年,与博伊斯的装置作品一同展出



罗丹曾经用布沾着石膏创作衣服,

后来的艺术家将衣服直接作为艺术作品。

当这些展品在一起展出时,

后人与罗丹艺术之间不断地对话就变得一目了然。


关于这次展览策展人介绍到:

对于1900年前后的青年雕塑家来说,

是罗丹“赋予了雕塑艺术新的生命” 。

他技艺精湛的形象塑造,

来源于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和对“人性内在” 强烈的表现力,

这让20世纪初的一代人得以摆脱旧有造型规范的桎梏,

从大卫、恩格尔的古典主义与库尔贝、米勒的现实主义中得到解放。

从1945年开始涌现的印象主义,

无论是贾科梅蒂或杰尔曼·里赫尔的精炼甚而焦虑,

还是德·库宁或是巴塞利兹、吕佩尔茨等德国“新野兽派”的抒情诗意,

无一不是向罗丹致敬或回归。





无疑,

罗丹是一个拥有精湛技艺的艺术家,

他说

没有灵敏的手,

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

同时他又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并不认为有了一双灵敏的手就算艺术家。

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

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

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

那是,

用他自己的话说,

开向生命的窗子”。



Young Mother in the Grotto, 1885-1917

Plaster

35.6 × 25.4 × 17.8 cm


Eternal Springtime , ca. 1884


Three Faunesses (Les Tres Faunesses), 1900

Plaster

23.8 × 32.9 cm


置于《阴影》颈部之上的亨利·贝克的头像,约1907


I Am Beautiful , 1885-1925


The Mighty Hand (Main Crispee), ca. 1800

Bronze

45.7 × 31.4 × 19.2 cm


更多热读(点击直接阅读)

司徒绵涂志伟陈丹青田克盛徐里王宏剑潘晓东邵增虎杨尧冷军林风眠王肇民罗尔纯忻东旺靳尚谊詹建俊赵无极谢楚余郭北平罗中立张闯何多苓冉茂芹杨飞云方晓龙方声涛毛焰丁一林孙洪敏

吴冠中凤凰卫视许戈辉专访:“我一直想说真话”

赵无极凤凰卫视许戈辉专访,难得一见

伦勃朗:穿透灵魂的光

毕加索:“艺术是个谎言,但却是一个说真话的谎言”

米勒:最穷苦潦倒的画家却画出了最温暖的画

弗洛伊德:“被人们遗忘使我感到振奋”

安格尔:“素描是真正的艺术”(50幅素描作品)

赵无极的12堂绘画课

王宏剑:农民的史诗

司徒绵:美国画坛记住了他

邵增虎:如果没有难度就不叫艺术

忻东旺的幸与不幸均来自于他的天分

毛焰:真正的天才是在专注中燃烧的人

杨飞云:不升华到美的东西就不是艺术

冉茂芹:生命的歌者,自然的诗人

何多苓:你让我画丑,我有些困难

罗中立:“我曾经也是个逃课的学生”

谢楚余:让男人心动,让女人心醉

罗尔纯:我不是‘大师’,只是一个老师。

徐里:中国油画要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陈丹青:我和范冰冰的一次艳遇,“简直是作案”

旅美画家涂志伟:用光的幻觉空间,描绘中国历史故事

李劲堃:孙洪敏最可贵的品格是艺术创作中的坦率与真诚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

广州541794294@qq.com(微信)

深圳517172580@qq.com(微信)

如果您有意收藏平台推介的艺术家作品

请在页面右下角留言,我们将及时联系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